新闻中心news
杏彩体育官网app腕表塔索手表怎么样吃在北京|四季影展2018秋片单及排片
杏彩体育官网app四季影展2018秋“及时飨宴”本周正式拉开帷幕,从9月至12月,我们将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法国文化中心、摄影笔等场地为观众带来19部关于食物的经典/先锋影像作品。其中包括哈佛感官人类学实验室最新力作,获得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评审团特别奖的《食人录》、戛纳金棕榈提名影片《美酒家族》、《极乐大餐》,希腊史上最卖座的影片《香料共和国》、中外动画大师严定宪与史云梅耶经典动画作品、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安迪·沃霍尔16mm胶片的录像等。现已开放
现已开放会员预定及法文专场预约,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购买,单场票将在本周末正式上线。敬请关注VCD公众号并收藏微店,及时获取开票信息。
《巴贝特之宴》讲述了在19世纪的丹麦小镇上,一个享有先知声誉的牧师有两个女儿,为了追随父亲的信仰,姐妹两人都选择了放弃世俗的情感,拒绝了心上人的追求,和父亲的追随者们一起过着粗茶淡饭平静如水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天才厨师巴贝特的出现打破了平静的日子,甚至能够使做出来的菜产生爱情的灵效,信徒们战战兢兢地等待这场魔鬼大餐的来临,等待一次食物的冒险。
加布里埃尔·阿克谢是一名在巴黎成长起来的丹麦导演。他自青年时代便活跃于巴黎的剧场,30多岁才在丹麦开始了自己的导演生涯。其第一部电影长片《永远的喧嚣》是一部现实主义佳作,而后的《黄金与绿森林》则被誉为丹麦影史上最好的喜剧片。后因电影的创作在祖国遭到,于是又回到法国继续创作长达9年。这一阶段他开始了电视作品的创作,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87年他再度回到丹麦,并拍摄了他的成名作《巴贝特之宴》,这部影片为丹麦赢得了第一座奥斯卡奖杯,也让阿克谢跻身国际著名导演的行列。
在这部作品中,艺术家躺在床上,周围摆放着各种各样瓶瓶罐罐的护肤品。她没有将这些乳液或面霜涂抹在皮肤上,而是把它们通通倒进嘴里。马秋莎的作品一直关注身体审美、性别标准等线年创作的录像作品,无疑是这一长期实践中的重要一环。
马秋莎1982年生于北京,获得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艺术系学士学位以及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电子综合艺术专业硕士学位。其创作包括摄影、图片、影像、装置、身体、表演、绘画等多种媒介,常以细腻、女性化的个体经验,探究人与人之间微妙且复杂的关系,由此对应中国当下生活中集体的焦虑和不确定感。 她的作品兼具细腻和锋利的品质,在年轻艺术家中很有代表性。其代表作包括《从平渊里4号到天桥北里4号》,《黎明是黄昏的灰烬》、《我们》等。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美国休斯顿当代美术馆等机构都曾展示过其作品。
在1964年至1966年间,安迪·沃霍尔开始从绘画转向当时的新媒体——录像,在他的工厂工作室(The Factory)先是拍摄了近500部短片,称之为“屏幕测试”,拍摄对象包括了艺术家朋友、名人和模特,比如Lou Reed,Nico,Edie Sedgwick和Dennis Hopper。 接着,沃霍尔又拍了一系列较长的实验录像,确切来说是试图挑战常规的电影制作“反电影”。《吃》是“接吻、睡觉、吃”三部曲中的一部,在漫长的40分钟的黑白无声电影中,波普艺术家Robert Indiana在镜头前以缓慢的速度吃蘑菇,仅此而已。
安迪·沃霍尔是上个世纪美国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也是第一个真正的明星艺术家,时至今的作品仍旧影响着全球艺术以及流行文化的发展。作为波普艺术领头人,他将复制品推上了艺术的圣坛。其作品跨越了各种媒介,包括绘画、丝网印刷、摄影、电影以及雕塑。他以梦露为代表的名人头像甚至比蒙娜丽莎更为著名,而他的名言,每个人都能当十五分钟名人已经成了这一网红时代的生动写照。
《腐朽》、《自动发生》是方璐连续的两部关于食物准备和烹饪过程录像艺术作品,《自动发生》是一个双屏录像,影像中的戴着头盔的主角在忙碌地准备各种食物,切菜、调制、揉捏动作,但这一切行动却没有指向一个行为结果——主角并非要准备一顿美食,而是把时间消磨在这些动作之中。在《腐朽》中,同样地,一位年轻模特静止地在录像中坐了十六分钟,任由人让各种各样生的、熟的食物被摆到她的头上、胳膊上、腿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食物在人的身体堆积如山,如标题所暗示的那样,人的身体和食物一样存在着保质期,这两部片子都体现了艺术家对录像媒介中表演、重演以及行为策略的关注。
方璐先后毕业于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旧金山艺术学院,是中国当代重要的影像艺术家,也是录像局的共同创始人之一。其最新作品《广州新语》入选2017温哥华国际电影节。她的艺术项目往往通过作品制作和展出过程中的参与性、实时性以及社交性,探索影像在艺术制作中的推动性。即兴、行为表演和文献记录的灵巧分层为方璐的创作实践带来了层叠的品质,它们既不能被期望,也不能被完全分解。在这种语境下观者只能不断见证身体作为动作和姿态的疏导渠道,产生多种呈现方式,同时探索摄影机如何作为阐释工具工作——记录、揭示、展现我们所熟悉的事物,但同时将其纳入我们周围现实的黑暗海洋。
Food是一家由卡洛琳·古登、戈登·马塔-克拉克、蒂娜·吉鲁亚德等艺术家1971年在纽约创建的概念餐厅。它在古登的监管下运营了三年,最终在1974年因资金困难结业。它曾经是一个曼哈顿下城的一个活跃的艺术家、建筑师聚会地点,被视为Soho地区最重要的饭店之一。这部纪录片其中一部分由摄影师罗伯特·弗兰克完成,他如实的记录了艺术家们经营餐厅的一天,它的菜单在当时显得很有原创性和国际化,包括法式海鲜杂烩汤、胡萝卜汤、(秘鲁风味)的酸橘汁腌鱼,以及一款神秘的叫做“二手车”的炖菜。许多食物要么是免费给大家品尝,要么常以比实际成本低得多的价格出售。马塔-克拉克将餐饮区设计为开放式,让每一道食物的创造都成为一次表演。这部纪录片为艺术家的都市空间介入提供了一个丰富的研究视角。
戈登·马塔-克拉克(Gordon Matta-Clark,1943-1978),美国艺术家,以“切割-构筑”(Building Cuts)的创作手法著称,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是《相交的圆锥》(Conical Intersect,1975 ),艺术家在因建造备受争议的巴黎蓬皮杜中心而即将被推倒的17世纪联排别墅中,砸下了一个穿透整个建筑的巨型锥形圆孔。马塔-克拉克35岁时便死于癌症,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造了“建筑雕塑”,他将它们称之为“anarchitecture”(无政府主义建筑)。
在邪典电影集中诞生的70年代,《极乐大餐》仍然能算得上其中经典,也正因如此,它至今都是戛纳电影节放映经典之一。影片以四个中产阶级中年男子相约为故事框架,将资本主义发展盛期所引发的种种问题做了集中的探讨。这一五光十色的电影中充斥着对终极感官体验的追求,暴食,乱性、粪便在荧幕上横飞,可谓巴塔耶思想的直接视觉化展示。而皮寇利、努瓦雷、马斯楚安尼等多名影帝疯狂又不失恰当的表演则让影片从头至尾都充满了可看性。
马可·费拉里,1928年出生于米兰的意大利导演。虽然其名字很少被提及,他的影片观众也比较有限,却是影史上不可绕过的有趣人物。他曾先后有《极乐大餐》、《猴子再见》、《迪林格尔之死》、《女王蜂》在内的8部作品提名金棕榈,更荣获过戛纳评审团大奖,费比西大奖、金熊奖等诸多电影奖项。其作品大多充斥着荒诞而幽默的气息,对于社会有着深刻的剖析。
《进食》是艺术家张培力的早期录像作品之一。该作品用三台叠放的显示器播放了从三个不同视角拍摄的吃蛋糕的人。策展人姚嘉善在Artforum的文章中曾如此评价这一作品。“一个充满不稳定和主观性的消化真理方式的直观案例,由此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推测,张培力选择用叉子吃蛋糕,而不是中国食物,也是对西方风俗的涌入和中国饮食偏好变化的一种暗示。”
张培力毕业并任教与中国美术学院,是中国第一批录像艺术家,也被称为“中国录像艺术之父”。他的录像作品时常专注于重复的行为,并以这些作品引起对权利和的讨论与思考。其代表作包括央视新闻播音员邢质斌参演的《水——辞海标准版》,作《30×30》等。英国泰特,纽约MoMA,法国蓬皮杜等全球多家著名艺术机构和美术馆都藏有其作品。2017年,张培力的研究性个人回顾展“记录。重复。”在芝加哥博物馆举办,这也是该馆第一次为亚洲艺术家举办个展。
这是戛纳影史上极少数冲击金棕榈的纪录片,同时也是一曲全球化背景下的哀歌。全片在这样一种气氛下缓缓展开,“葡萄酒死了。”或者说作为一种艺术的葡萄酒文化正在逐渐走向消亡。该片导演走访世界各地,向观众们展示了新旧世界截然不同的葡萄酒酿造工艺,以及隐藏其中的与市场结构的关系。 虽然这部影片讲述的只有葡萄酒世界的故事,却带出了现代化农业生产对于传统农业,甚至是整个现代工业对于传统技艺文化的剧烈冲击,也因而成为纪录片历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
乔纳森·诺西耶出生于一个记者家庭,他因童年辗转于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希腊和印度不同的国家而精通多国语言。早年间,他曾在法国和旧金山学习绘画,后逐渐成长为一名导演。其代表作《美酒家族》不仅入选戛纳主竞赛单元,更在全球超过40个国家发行。2005年,该片的10集版本在纽约现代美术馆公映。诺西耶同时还是一名作者和一名职业侍酒师。
《蒲公英》讲的是一个名叫蒲公英的寡妇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成为拉面高手的故事。全片以西部类型片的模式去讲日本现代社会的饮食文化——拉面,借由煮面的诀窍描写日本人认真的习性。导演以“轮舞”的形式,随兴地带出许多无关的小枝节,将“吃”与爱情、阶级、权利、恋物癖、文化迷思……等复杂的议题巧妙地扣合在一起。导演以以浮世绘的眼光描写人类与吃食之间千变万化的联系与交合,蔚为壮观,成为与食物有关的电影中的经典。
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伊丹十三是上个世纪日本重要导演之一。1970年代制作了一系列电视纪录片,1984年在ATG的资助下以电影导演的身份自编自导电影作《葬礼》而一举成名,并于翌年推出《蒲公英》,进一步树立他的影像风格。1990年代拍摄了《女税务员》系列、《大病人》、《民暴之女》等讽刺喜剧,不留余地地揭露日本社会的丑恶与不公,得罪无数人,他甚至因此而遭到了山口组的报复、恐吓。1997年,伊丹十三被狗仔队诽谤,为表示,他以跳楼的方式身亡。
Pink Slime Caesar Shift是一个结合真人和动画的视频,该项目针对前大规模生产的肉类汉堡给出四项有关DNA的建议,其中故事的背景是关于中国经济特区工厂工人传递劳动的秘密信息。在过去十年中,中国的肉类资源供应量已经达到最大限度,牛肉短缺导致了一系列的牛肉销售丑闻和国际贸易协议失衡。短片提出了一个关于肉类短缺的解决方案:生产源自牛干细胞的合成肉类(也就是合成的假肉,技术已经在开发中),其工作流程将为目前肉类生产提供了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为组织创造沟通渠道 ——通过改变肉类的DNA,并将其作为数据载体。问题似乎解决了,通过食品分配网络进行基层沟通的新方法,为餐桌提供了新的肉类来源。视频本身也是一个信息载体,艺术家将这份投机性提案与今天的经济特区工作人员的现实联系起来。这里的的每一种“方法”都谈到了所谓的流动人口、法律和医疗的各个方面,这些系统使他们的身体成为全球工业生产的秘密符号。
Jen Liu,1976年出生,目前工作生活于纽约。她的工作始于研究性小说,在现有的社会经济和条件上,她构建了一系列揭示潜在的社会的思辨叙事,并批评目前解决社会问题的局限性,同时,小说扩大围绕这些问题的想象力。Jen Liu 被授予2017年古根海姆电影和视频奖学金,并且是LACMA(洛杉矶艺术博物馆)2018年艺术+技术实验室奖的四个获奖者之一。
《人参果》的故事取自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故事主要围绕着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一段经历展开。其中重要的设定是人参果食用后即可延年益寿,长生不老。超越生死作为跨越人神界限的一种可能,自古就被人类所追寻,通过食用某种特定食物达到长生更是东西方文化共有的一个永恒话题。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导演正是担任《大闹天宫》首席动画设计,并创作出孙悟空形象的严定宪。因而《人参果》中的孙悟空形象延用了《大闹天宫》这部里程碑式经典大作中的设定。
导演严定宪生于1936年,是中国动画行业泰斗级的人物,曾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中国动画学会副会长、上海电影家协会理事等职,也是国际动画协会(ASIFA)会员。作为动画片《大闹天宫》首席动画设计,他为中国动画史留下了众多经典的形象。严定宪参与制作的影片包括著名动画电影《小蝌蚪找妈妈》,《哪吒脑海》等。
《食人录》为哈佛感官人类学实验室最新作品。本纪录片以臭名昭著的食人魔佐川一政与其弟弟为主角,拍摄二人的对话。影片并没有将还原食人案件当做主题,而是通过大量失焦和特写镜头,在模糊的虚与实之间,探究食人魔更深层次的心理状态。寥寥数语的对话,食人魔被不断虚化/放大的面部表情,整部影片都笼罩在另类的恐怖气氛里。
帕拉韦尔及卡斯坦因-泰勒均为哈佛感官人类学实验室核心成员,人类学电影作者。两人早在2012年就合拍过著名纪录片《利维坦》,对纪录片的视听语言进行了大胆尝试,让沉浸式新型纪录片的概念为人所熟知。哈佛感官人类学实验室,是由人类学家吕西安·卡斯坦因-泰勒在2006年开创,这一机构跨越了学术与艺术,将视觉环境与人类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将人类学的视角运用到纪录片的摄制中。近几年出品的纪录片逐渐在各大电影节斩获重要奖项,向人们展示了纪录片形式的多元性。
保罗·布兰德和玛丽·布兰德是一对中下层阶级的白人夫妻,最大的梦想就是开一家小餐馆。 赚钱无门的他们在意外中发现一生财之道,这对夫妻利用妻子的美色去和谋杀各式各样的客户,去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展现了当时处在“美国梦”泡沫下的美国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的各种病态。是一部经典的黑色喜剧,经典的cult片,极具娱乐性和讽刺性。为了拍摄此片,导演卖掉了父母的房子才筹得资金。全片花了22天完成拍摄,大多还是在周末,最终造就出赢得了土星奖的最佳小成本电影。
导演保罗·1938年生于纽约,直至2000年去世一直以导演、演员、编剧的身份活跃于美国电视剧行业。他参与的剧作高达90部以上,其中较为知名的包括早期科幻剧《神奇故事》,的个人志趣却一直在cult片。他曾拍摄过10余部小成本cult片,《食用雷欧》是其中较为成功的一部。
史云梅耶的这部影片创作于苏联解体后不久,影片以早餐,午餐,晚餐三段不同的进食内容对人类,以及当时社会各个层面的问题做了深入的反思杏彩体育官网app。其中不乏对计划经济,人类工具化,阶级问题的直接影射,是史云梅耶作品中的经典。
杨·史云梅耶,1934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学生时代钟情超现实主义艺术,学习欧洲传统木偶戏,并涉猎舞台、诗歌创作、电影等。自1964年制作了他的首部动画短片《最后伎俩》以来一直持续创作至今,是当今世界位数不多的动画大师。他以前卫地运用3D定格加真人动画和对经典童话进行的令人难忘的阴暗演绎著称。许多评论家赞誉他将视觉元素以及对阴暗幻想的运用提到了剧情与讲述之上。他的动画作品深刻地影响了特瑞·吉列姆、奎氏兄弟、蒂姆·波顿等许多的艺术家和导演。
这是侯麦早期创作的短片之一。与导演的其他影片一样,这部黑白片剧情非常简单,仅为女主夏洛在离去前与男友一同进餐的一小段日常。该片在质感上尚有些粗糙,但在配乐和故事安排上已经充分的展现出了侯麦后来作品中艺术特质,是研究侯麦电影不可绕过的一部作品。片中的男主由当时还很年轻的法国著名导演让·吕克·戈达尔饰演,观众还可以看到少女时期的安娜·卡里娜和斯特凡·奥德朗。
埃里克·侯麦是法国新浪潮导演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他的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着鲜明而独特的美学特征;同时,他也是这批导演中创作相对被忽视的。其作品看似简单却一直充满先锋性,没有戏剧性的冲突,仅仅靠两三个人物和简单的剧情,侯麦不断地对道德,人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开追问。从50年始创作到2000年,侯麦稳定的创作了大量电影,其代表作包括“六个道德故事”,“四季的故事”系列,《慕德家一夜》以及《女收藏家》等等。除了电影,侯麦也进行文学创作,早年间,他曾与戈达尔一同创办了当时的先锋刊物《电影手册》,并时任编辑多年。侯麦去世时,英国《卫报》曾如此评价这位导演:“他并不流行,却永垂不朽。
7岁的凡尼斯与家人生活在伊斯坦布尔,他的祖父拥有一家香料店,祖父通过类比香料的特性来教授凡尼斯关于生命、宇宙和地理的各种知识。不久后,的破坏了美满的家庭,凡尼斯和父母被驱逐迁往雅典。本片根据导演的真实经历改编,被称为希腊版的“天堂电影院”。影片情感充沛,油画般优美的画面更是让观众沉醉在伊斯坦布尔的风情中。除开唯美的画面,影片形式新颖。开胃菜主菜甜点三个篇章割裂这个移民家庭的年代史,美食与魔幻的香料寄托了无处乡愁,也交融着希腊与土耳其两个民族的情仇与纠葛。
塔索斯·布尔梅提斯早年在美国主修物理,其早期职业生涯从导演制作电视节目开始。1990年,自编自导了《梦工厂》一片,该片在希腊的电影节展上斩获了多个重要奖项,使得导演开始在希腊电影界崭露头角。《香料共和国》是导演第二部自编自导加参与制作的长片,该片一上映,就成了当年希腊最卖座的影片,极受观众喜爱,在全球45个国家发行。同时,《香料共和国》也是当年希腊官方推选角逐奥斯卡金像奖的申奥片。
提到华语电影中做饭的画面,首先浮现的一定是《饮食男女》中的台北圆山大饭店掌厨朱师傅,在影片一开头,就向观众展示了一段行云流水,极具美感的烹煮技艺。朱师傅也是一位典型的中国父亲,他每个星期做一大桌饭菜让三个女儿回家来吃,结果每次都是不欢而散。李安将传统父权的丧失这一话题巧妙地融入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里,对这个父亲寄予了相当的同情。平淡的生活细节里,却包含了家庭这个复杂议题下所有的酸甜苦辣。这部电影是李安导演继《推手》和《喜宴》之后拍摄的“家庭三部曲”最后一部,而且首度回台拍摄。《饮食男女》把中国烹调艺术带入家庭和情感的戏剧之中,不仅增加了可视性,而且展现了东方文化迷人的魅力。李安表现中国家庭伦理、东西方文化冲突、新旧观念冲突的一系列影片,在这个特殊的形式中达到顶峰。
李安,当今电影的中坚力量,第一位同时获得奥斯卡奖、英国电影学院奖以及金球奖最佳导演奖的华人导演。自幼年时期开始,他便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美国纽约大学完成电影硕士学位后,李安在家钻研电影和剧本长达6年之久,终于在1990年获得的独立拍片的机会。东西两种不同文明的冲击造就了李安与众不同的视野和气质,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都有大批观众。自作《推手》问世,他先后拍摄了家庭剧《喜宴》、《饮食男女》,武侠剧《卧虎藏龙》,伦理剧《断背山》、谍战片《色·戒》,以及科幻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等,充分证明了导演对于电影这一媒介超强的驾驭能力。
《与安德烈的晚餐》是著名导演路易·马勒移民美国后的重要作品,全片内容仅为两个知识分子餐桌上的一场谈话。看似无聊的剧情,但两人的对话却又回味无穷。一个编剧,一个导演,二人对生活及世界的不同态度和认识随着话题变化而不断相互冲撞,激起思辨的涟漪。此片因为结合了纪录片据剧情片的形式,极富实验精神,后被广泛模仿。
路易·马勒生于法国一个富裕家庭,早年间在索邦主修,而后转学电影。早在1956年,他与雅克·伊夫·库斯托共同拍摄的纪录片《沉默的世界》便斩获了奥斯卡。仅一年后,年仅25岁的路易·马勒执导了《通往绞刑架的电梯》,并一举成名。之后,他的作品在全球各大影展大放异彩,在长达40年的创作生涯中拍出了《再见,孩子们》、《鬼火》、《与安德烈的晚餐》、《烈火情人》、纪录片《人性,太人性的》等大量经典影片。这些电影用兼备记录性和戏剧性的故事探讨着情欲、道德伦理,人性关系,几乎每部都向人类既有的道德观提出了挑战。
故事发生在首尔一栋公寓的两个房间:301和302。它们分别住了一个得了暴食症,胃口永远填不满的女人,和一个得了厌食症,永远吃不下任何食物的女人。301女人已经肥壮如牛,可仍在时时刻刻不停地进食,302女人虽然骨瘦如柴,却仍拒绝吃半点食物。无论是厌食,还是暴食,食物都是对或恐惧的变相表现,这两女主的故事也带出了韩国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暴食者为了得到丈夫的关注而不断尝试新的菜式,厌食女对食物的恐惧则来源于儿时继父的侵犯。导演试图阐释女性气质中所谓的无理性行动背后的故事,将女性封闭、神经质的表征与社会和文化的外部特征及影响结合起来考量。不再将对女性与众不同的特殊行为不理解的愤怒,而是将女性作为一个分子,纳入到社会及两性的交错网络中,反思文化、习俗、日常生活对女性生存处境与意识塑造的责任,将女性病态的行为和意识像医学实验一样层层解剖出来。
朴哲洙生于1946年,韩国导演。1978年执导作影片《饿鬼大将》之后进入创作旺盛期,凭借高产的多样化题材影片在韩国电影届逐渐占据重要位置。同时也是同代中坚男性导演中最为关注现代韩国社会女性心理的一位。他的大部分影片中女性占据着绝对的主人公地位,代表作《女人的悲歌》、《雾之柱》、《301,302》都作为“女性电影”而受到关注。86年的《雾之柱》,试图使用女性视角克服社会中无所不在的性别差意识,是导演最受肯定的一部“女性电影”作品。在1998年,朴哲洙设立了自己的电影制作学校,为培养后辈不遗余力。
国际影像文化促进会(简称:VCD影促会)于2017年夏天在北京正式成立。作为一个非营利机构,它致力于搭建一个观影、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向公众普及和推广艺术影像。一方面,VCD影促会以举办影像资料展、文献展、讲座和学术研讨会等方式为更多人提供影像艺术教育;另一方面,它也通过自身平台挖掘更多优秀的影像艺术作品,在为其提供放映机会的同时助力青年影像艺术家持续创作。
作为VCD影促会的主要落地项目,四季影展立足于长期稳定地为观众展映高质量的艺术影像作品,并通过主题论坛,讲座,文献梳理等方式优化观众的观影体验。有别于其他影展,四季影展更加看重个人经验在文化有机体中的作用,并试图由此出发,以最开放的态度,将艺术电影、实验影片、短片、动画,影像艺术等多种类的影像作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此,影展以我们所熟悉的春、夏、秋、冬为时间轴展开,每三个月邀请一位艺术家或文化人士担任策展,按主题挑选影片,长期不间断地进行展映。通过这种穿插比照式的放映方式,VCD影促会希望能够开放性地引起话题,使观众以更开阔的视野对包括电影及更多形式在内的动态影像本身产生更直观感性的认识。